第一次認識 Carson,是在網路上看到他分享的作品,無意間接觸到的網友。聊過後才知道 Carson 當時在海外留學,且相當認真在專研 Motion Graphics。令人驚訝的是,Carson 在大學時期的學科和設計是一點都沾不上邊,卻能在留學的過程充實自己,做出許多優秀的作品。Carson 在結束畢業製作後短暫回到台灣休息幾天,正巧有機會以 Motioner 的名義,與 Carson 聊聊,請他與大家分享屬於他的 Motion 留學生之路。
大家好,我念的學校叫做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 RIT,在紐約州卻離紐約六小時車程的一個城鎮。
雖然是理工學校,但學校內最好的科系反而是設計藝術類,例如工設,攝影跟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視覺傳達)。其中我念的 VCD 分成三大走向:Graphic Design、Interaction Design 和 Motion 3D。
現在 UX / UI 非常熱門,我們學校跟 Art School 相比也比較實務派,除了基礎的 Motion 課程外最近還多了 Motion UI 這類新課,專門為 App 跟 Motion 整合打一些底,個人覺得其實還挺不錯的。
其實我第一年落榜哈哈哈,所以根本不能說抓到什麼訣竅所以申請上國外的學校。至於分析第一次落榜跟第二次申請沒上的結果,大概得出三個結論:第一個是作品集的重要性,尤其是讓申請方看到你的潛力跟想法。當初因為不是念本科系,只有在廣告公司做過一點時間的實習作品,跟之前從大三開始決定要轉領域時,去上課外課程的練習作品,那時候多半為平面,作品也比較商業走向。
個人申請的結果跟觀察發現,越有想法跟自己概念的東西相較於商業「似乎」更被喜愛,所以大家在準備作品集的時候,可以多向校方展示自己 Design 的 Sense,包含構圖、色彩、甚至動態等等,或者穿插多元的作品(雖然說是申請動態,但如果在一定量及程度的動態作品外,有其它如繪畫、影片等其他媒材能表現自己的想法及能力,我覺得也是很好的Bonus),畢竟作品集相對於其他文件或英文能力,應該還是有最關鍵性的地位。
第二部分是比較簡潔,就是做好功課,看好學校,確定自己想要念什麼科系,哪些學校有好的資源。那時候主要是看 US News 的校排名,學校的所在城市也會跟人脈或風格有所影響。想要走藝術實驗的,比較實務的,有些學校可能校排不突出但某個系特別強⋯⋯這些都可以當作決策的參考。
最後就是......說起來有點好笑,決心?那時候第一次落榜也是因為申請都是非常好的學校,然後準備得又太過隨便,才會把自己搞這麼慘。第二次就是抱著一定要上不然就跳海的決心去申請!重新看過之前申請的文件發現 SOP 跟履歷自介等等都寫得很隨便,整篇看下來洋洋灑灑卻沒有言之有物,作品的挑選也不夠仔細,理所當然就沒有人要。不要抱著有申請上就好的心態,扎實地做準備,也不要怕自己可能經驗較少可能不會上,沒有做之前沒有人知道答案,跟很多事情一樣,有努力真的是會有收獲的。
這點其實我不太知道怎麼回答,因為不是相關科系出身,我對國內的教學方式不太清楚。雖然有去修一兩堂成大工設的基礎設計課程,但也只是看個皮毛。國外教學的方式依學校跟老師個人而定,我覺得每個人的經歷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
但有一個態度我覺得是在國外特別要注意的而且幫助很大(當然在台灣也非常重要),就是要勇敢的發問跟建設性的評論。尤其台灣或亞洲的文化可能不少人會比較害羞,但在國外發表自己的看法,有問題就舉手或請教老師,老師 cue 人講評的時候就勇於表現,我覺得是一個很快地成長方式。
課上或課餘看到作品都可多跟人交流,為什麼喜歡、為什麼不喜歡、喜歡哪裡、不喜歡要怎麼改,在大家有這樣一個環境之下,大家的 Sense 跟品味都會互相提升,眼光變得更利。甚至有時候老師都不一定是對的,但要去問為什麼,跟是不是這麼回事,強烈的好奇心跟對找到答案的渴望很重要。
其實在國外大家勇於發言的環境下,我覺得多少就會開始默默被影響而不那麼害羞了,而這些交流是一個非常良性,且有刺激性的進步方式。
《Hippo Rocks!》是剛開始學 AE 時 Motion 課比較後期的作業,那時候一直覺得 Frame By Frame 很酷、很想嘗試,所以就做了這支。基本上全在 AI 畫好,然後貼材質,每一個畫面畫五次所以讓他有,一格一格扭動的感覺。
個人從以前就很喜歡卡通跟電動,而且尤其是懷舊或 2D 為主。東方元素我目前其實嘗試的還沒有特別多,但我覺得東方元素是在西方很能被接受跟青睞的。有一個學姊因為水墨風格的 Motion 後來就去了 AKQA。
我覺得外國人對亞洲文化都充滿好奇且不排斥,而且常常覺得水墨、或是一些東方傳統的建築,視覺風格等等非常有意思,因為跟西方的感覺是非常不一樣的。在準備作品或是創作的時候,我是認為不用擔心這一點。國內外創作內容的差異......說實在我好像說不太上來,我覺得都有很好的空間創作出好作品吧,但國外可能競爭跟刺激更多些。
哈哈這支說起來也有好一陣子了,但對我來說意義滿大的,他算是一個轉捩點......嗎?這支是我修完 Motion 基礎課後,二年級時候一堂課的作品,老師給我們很大的空間,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那時腦袋空空,導致我很痛苦,只知道大概是個 Informative Motion 作品。
後來有個朋友說,你就做個蛋的影片好了,我一開始還想說為什麼要做蛋感覺很鳥,但後來沒想到真的在各方跟時間壓力下決定採用了。
這隻影片重要的意義在於,他養成了我一些很好的習慣,主要是在 Planning 的部分。從問題發想,要解決什麼、針對什麼、對誰、到尋找適當,滿意的視覺風格,動態流程,故事怎麼講,旁白怎麼寫,影片大概要多長比較好,資訊量要多少等等......。並且有把這些流程全部記錄下來。其中不斷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要那樣,是很有趣的事情。這隻影片也明顯提升我當時技術面相較於之前對於動態的細緻度,Secondary animation 輔助的重要性等等。現在回頭看,這些訓練對於我的成長都是很關鍵的。
國外的迷思喔......是指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嗎?老實說,我覺得不一定。我相信大家在網路上可能都看過這類文章,我大概也會是第 N 百萬個說的人,但我覺得態度決定一切。你努力,你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獲。
有人說去國外英文會變好,有人說去求職、轉職會好,有人說國外人脈會變多,我覺得每一個問題都要自己先反問一次「我去國外留學英文會變好嗎?」 因為這些答案都是飄忽不定的,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態度非常重要。 沒有認真學習,精益求精態度,不每天逼自己多留在工作室一會來創作作品,磨練技巧跟想法,為什麼認為作品會進步?不跟來自世界的人做朋友跟交流,為什麼覺得英文會變好,人脈會廣?很多東西都是自己投資跟付出所換來的。
申請到了國外學校,無論是哪一所,如果能去國外幾年增廣見聞,有這麼好的機會,千萬不要浪費這種經驗。不有名的學校也有認真、作品超強的學生,有名的學校也有態度散漫兩三年毫無長進的學生。
至於校園跟生活,我覺得跟學校所在地跟城市文化有關,自己經驗來說實際與想像落差的部分在於⋯⋯其實我好像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哈哈,也沒有特別在意,只有想說要努力學習,盡量把轉跑道這些起跑點比較晚的時間補多少算多少。不過文末可以分享我平常每天一定看的動態網站。
這也跟態度有關......一切圍繞在這個根啊。設計產業我相信學習的過程都是爆肝的,但工作方面相較於台灣,似乎平均來說比較不這麼操?
在學習方面,如果是研究所,我想可能多半老師們,至少我們學校是,會比較尊重學生,跟給學生較高的自由度,畢竟都算是大人了也得對自己負責。 態度認真的人自然會很爆肝的學,天天看日出應該是不至於啦,但聽說之前某些認真學長姊很常這樣......時間管理上,有一些很小也很簡單的感觸。
第一個就是克服拖延症,人難免都會有惰性啦,當然也需要適當休息等,可能都會有個一兩次都拖到最後一刻才熬一兩夜直接生出來,不過我覺得設計產業跟一些像是有期末考的科系不太一樣,有些考試可能熬夜死背之類就能夠上場或大概有譜,但設計一隻好作品絕對不是熬一夜就可以生出來的東西,它需要大量的時間思考,準備,製作跟修改。如果能自己排出 Timeline 並且按計劃認真實行,每天一部分一部分地穩穩完成它,我相信最後作品的水平會明顯地讓自己滿意不少。
另外一點就是雖然常常是執行時邊做邊學,但是學越多越覺得執行前的 Planning 很重要。之前自身或是身邊人發現的經驗,如果沒有好好的 Planning 就直接開始執行,所有的步驟跟細節都太模糊,之後常常可能發現很多部分是行不通的,有瑕疵或是執行上有困難,這時候再花更多的時間、來回在更緊的壓力下修改或是硬擠東西,往往會事倍功半。不妨多花一點點時間在 Planning 上讓執行時能夠更順暢跟穩健,是我覺得很值得嘗試的方式。
呃......最直接跟現實的問題就是托福或雅思這種英文考試,因為國外學校都有自己的門檻,大多為 iBT80、 90 甚至有 100 以上的。雖然有認識作品集太強而托福成績遠低於標準仍被錄取的朋友,但盡可能還是努力達到學校申請的標準吧!畢竟在外語國家,主要還是要靠英文跟世界各地的人交流,而且例外者總是佔極少數的。
如果時間充裕,在聽跟說上能夠額外加強的話是非常好的,能與他人溝通非常重要,跟之前提到的表達自己想法,同學間的討論,跟學習或判斷老師的建議等等都是。不用害怕可能沒辦法講出完整句子,或是覺得自己講話慢,害羞自己口音重等等,這些都可以透過訓練慢慢改善,而且即使這樣外國朋友們也多半都能理解你的意思。主要是肯說、敢說。
私下的興趣喔......有時候喜歡用可悲的技巧彈烏克麗麗哼哼歌之類的,很喜歡音樂相關的事物,看卡通,偶爾玩些遊戲,拍拍照、看看展,然後也有在收集一些小玩具跟童書,很喜歡動物。
音樂跟遊戲方面對 Motion Graphics 其實我覺得影響滿大的,音樂方面像是節奏感的訓練,音樂類型或音效的選擇等等,在動態產業結合度都很高。遊戲則是會訓練對動態的 Sense......吧?怎樣動才順、才好看(常包含一些人物動態等),以及遊戲視覺風格的變化可以延升到視覺特效上。喜歡的童書、卡通、動物跟各類的展覽也多少有影響到喜歡的視覺風格跟創作內容。會堅持下去吧!
目前已有幸在紐約市被一家很喜歡的工作室 Block & Tackle 收留為實習生,之後會努力在這個產業生存下去。目前雖然在國外發展,但想先吸收一些經驗之後再回台灣。還沒有計劃得非常非常遠,現在以各方面努力充實自己為目標,不斷學習跟發現自己不足的地方是非常令人開心的。
起先覺得動態好重要、好重要,於是狂做,有些心得後卻發現,很多作品動態雖然單純、但視覺的好壞更關鍵,於是又對視覺作加強,之後視覺稍微提升後又發現其實,想法又非常關鍵,因為想法是出於一切視覺跟動態設計的源頭。
台灣的Motion這幾年崛起,而且有好多非常非常厲害的前輩,新人跟想學的人,非常期待未來回台灣發展以及跟大家做朋友,並且有更多的人投入、交流,讓這個產業充滿能量跟熱情!謝謝大家!
真的非常謝謝 Carson 準備了這麼精彩的內容與大家分享,最近畢業季剛過,相信很多同學也面臨就業,升學等人生課題。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有時花點時間認識自己,比盲從他人的意見來的更實際。
就像 Carson 提到,關鍵一直都在態度,不論留學,就業,跨領域,這個法則都適用。期望未來的日子,大家可以順心發展,也祝福 Carson 在國外發展順利,未來再一起交流切磋!我們下次的訪談再見。
以下是 Carson 推薦欣賞好作品的網站:
線上學習最全面的動態設計《動態設計全面實戰》系列課程
上完課想要跟老師分享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