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免費註冊
最新消息
設計課程
動態課程
設計選讀
技術專欄
周邊商品

從在臺灣做動態設計,到海外求學、求職,並進入美國頂尖設計工作室 BUCK 擔任設計師,Freya 的作品總是以精緻優美的畫面訴說扣人心弦的故事,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很開心能邀請到 Freya 和我們聊聊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透過 Freya 的分享,希望也能給予想在海外做設計的新人一點啟發。

 

想請問 Freya 當初為什麼會想出國留學呢?

 

我第一次留學是在 2016 年,那時在大學畢業後參加了教育部的「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拿到去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 讀一年的獎學金,在那一年喜歡上美國的教育文化,也認識了各式各樣有才華的人,當時學校也很積極讓我們認識 LA 娛樂動畫產業中各個厲害的藝術創作者。

USC School of Cinematic Arts

 

一年後因為獎學金計畫要履行公務,我也回來台灣工作,但因為那一年種種的文化碰撞與學習,讓我一直很想再出去闖蕩。於是在台灣工作兩年後,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決定再給自己一次到美國工作的機會,所以選了先讀書這個途徑,於 2019 年時到 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SCAD) 就讀 Motion Media Design。


可以請 Freya 介紹一下你在國外就讀的學校科系分別是什麼呢?

我在 USC 是讀 Animation and Digital Arts。學校課程很廣,那時候我上了編劇課、特效課、角色動畫等等各種與動畫電影產業相關的課程,因為位在 LA 的 USC 身處好萊塢產業地段,所以學校很常舉辦各種導演、電影製作的幕後分享,在學期間的課程與活動就是各種經驗跟創意的碰撞。

USC 校園景色

而我在 SCAD 讀的是 Motion Media Design。當初選擇讀 SCAD 是因為知道學校雖然在喬治亞州,但與業界的連結滿緊密結合的,我讀MA的學位大概一年多一點就可以讀完,生活上花費也相對比較少,對於我貸款讀書想進美國業界工作算是一個滿好的起始點,我也喜歡學校快節奏的安排,要求我們每幾週就完成一個 Project,在短時間內學生可以把對於製作流程的熟練度,以及時間的掌握度訓練起來。

SCAD Comotion Title Sequence 製作團隊合影


在臺灣和在國外讀書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有沒有印象深刻的課程?

我離在台灣讀書的時間有點距離了,不太清楚現在有什麼改變,但當時印象中台灣的課程很注重實務上軟體、製作能力的訓練,美國這邊以我讀的經驗,感覺比較偏向激發各個面向的創造力,並從不同角度切入藝術創作,課程很多元。

記得我有一次在 USC 上速寫課時,老師直接端了一盤生的蝦子和花枝到課堂上,要我們一人抓一隻放在自己的畫架上,來和那天來的 Model 結合看看,是個滿有趣好玩的經驗。

USC 速寫課


想請 Freya 聊聊《GMT+8-5》是個什麼樣的作品呢?

《GMT+8-5》的名稱取自於台灣的時區 GMT+8 以及紐約時區 GMT-5,相隔兩地理應是 13 小時的時差,但心理上仍是希望僅僅只有 3 小時的距離,所以順序以 8-5 等於 3 的安排。

 

這部作品開始發想於最焦慮孤獨的美國疫情爆發時期,當時獨自在異地的我經歷親人的離世,這部片即以時間和影子為媒介,表達對於生與死的抒發,穿插了很多對於臺灣老房子、親人的記憶在這部片裡面,算是自己對於這份美好記憶的一個紀念,和情感上的 closure 吧。

《GMT+8-5》Styleframes

這邊也想特別感謝紋聲音樂,這次是我與他們第二次的合作,很喜歡思妤和孝親這次創作的音樂,很細膩地與動畫融合,並透過音樂中東方和西方元素的美麗結合,使整體視覺故事配合音樂,又帶出另外的情感層次。我個人真的很喜歡!

《GMT+8-5》製作過程


想請問 Freya 在畢業後,為了在美國求職有做了哪些準備呢?跟大家聊聊你的求職心路歷程吧!

因為一直很想在美國工作,所以準備期大概是從 LA 回台灣時的四五年前開始吧。在這幾年的工作、碩士期間就是不斷地覺察自己的不足,與不斷地練習、創作去豐富自己的作品。在練習過程中,我也會盡量從多元面向去搜尋資料或是靈感,例如建築、攝影、花藝、動畫電影,雖然我個人創作都是以 2D 設計、動畫為主,但平日接觸不同刺激都可以當作很好的資料庫。

《Quarantine Life》

個人網站上,我基本上每個作品都會有目的性的編排,不會全部都放。例如若我想要展示在動態上製作的彈性度跟技巧,我就會特別排上幾個;又或是如果放上某個商業專案,能夠證明自己有業界經驗,但是相比其他個人創作並沒有那麼突出自己的能力,我就不會放。

《End》

對我來說求職的這條路很長,很多時候都需要一定時間的累積跟主動性,去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才會發生改變。記得那時第一次去 LA 時找工作找得不順利,學校老師跟我說如果你今天沒有投個一百間,不要說你有在找工作,因為永遠都有比你更努力的人,算是給當時的我一劑扎扎實實的當頭棒喝吧!

 

去年底碩士畢業前夕,我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所以投了作品和履歷到 Buck 網站信箱,沒想到很快地收到 Global Head of Design 的回信,線上對談後就進入公司了,想起來真是一段奇幻旅程!


想請問學校有沒有安排畢業面試的活動?有沒有哪一場印象深刻的面試經驗呢?

在我碩士畢業的前一年參加了學校的徵才活動 CoMotion,當時系上邀請美國、加拿大、南美等五十幾間 Motion 公司來到學校與學生交流,系上教授也會依每位學生的作品與公司討論安排面試,我在那時得到了 Brand New School 的暑假實習機會、也和 Buck、Hornet 和 Gunner 進行面試。

CoMotion 製作現場

面試有兩個整天,通常每位學生會被安排在這兩天中與不同公司面試。一位學生對兩位公司方(對象可能是 Creative Director,又或是 Animator、Designer)進行。面試結束後的夜晚,系上在當地飯店也安排了學生和公司交流的 Mixer 活動,讓雙方有機會可以與白天面試對象面對面交談。其實這個活動剛好發生在美國開始實施居家隔離的前幾週,所以滿高興在疫情前,有這次難得的機會與自己很喜歡的 Artists 面對面交談,這次的活動對我而言不管是對於社交還是面試都滿有收穫的。

CoMotion 會後 Mixer


可以請 Freya 介紹一下 BUCK 是什麼樣的公司?Freya 的工作內容是什麼呢?

Buck 是一間美國的設計公司,目前在紐約、洛杉磯、阿姆斯特丹、雪梨都有設點辦公室,公司的專案也很多元,從 Motion Graphics、Social Media 相關以及 Branding 項目都有製作,前陣子上映在 Netflix 的《We The People》是 Buck 近期與歐巴馬夫婦一起製作講述人權的動畫音樂影集,設計和動畫都很驚艷。 

工作內容因為都有簽保密條款所以也不能說太多,我目前是 Junior Designer,基本上就是跟著 Creative Directors、Art Directors 和其他設計師們協助專案設計的部分。


那 Freya 在美國工作時有沒有遇到一些衝擊或挑戰?

衝擊到還好,挑戰的話對我來說比較像是要更清楚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吧,在每次的專案討論中 Directors 或 Art Director 都鼓勵大家說出自己的想法,雖然自己英文在平常溝通工作上沒什麼問題,但相比母語人士,我覺得我這部分還得多練練 XD


想問目前 Freya 對未來有什麼規劃呢?

目前打算在美國多待一陣子吧,多多磨練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最後,Freya 有沒有什麼建議可以分享給想在國外做動態設計的新人?

我也還一直在學習的道路上,我覺得就是盡量去接收不同的資訊和知識,很多時候不管是做設計還是動態,會讓人耳目一新的總是意料外的火花,所以不要僅僅追逐所謂的一個風格,而是在每次的工作、專案或是創作中加入自己的解讀吧。

一起加油!

《Glittering Fruit Plate》


謝謝 Freya 和我們分享這麼豐富的心得與收穫,歡迎大家到下方連結欣賞 Freya 更多精彩的作品喔!

Freya 的網站

Freya 的 Instagram

Freya 的 Vimeo


學習最全面的動態設計《動態設計全面實戰》系列課程